很多老百姓寻医问药时喜欢直奔大牌专家,哪儿有名医就去哪儿。然而,这个信赖名医的心理,早被一些医疗机构摸透。他们为了吸引患者前往就医,大肆宣传知名专家在该地的出诊信息。实际上,专家本人完全不知有这回事,甚至没听过这些机构的名字。这一现象,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名医被出诊”。
为了遏制这一具有欺骗性的行为,减少无辜患者上当受骗,3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呼吸科专家钟南山,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尹佳,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以个人身份共同发起网络曝光“名医被出诊”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专家频繁“被出诊”
“做事先做人,做医生先做好人。”这是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科带头人郭应禄一生的准则。在他人看来,年过耄耋之年的郭院士是时候颐养天年了,但在老人心中,一直有个让他寝食难安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打着我的旗号招摇撞骗的医疗机构,毁了我的名声不要紧,却坑害了不少患者。”郭应禄气愤地说。频频“被出诊”,让他一肚子苦水。“在广东,有医院挂牌‘北大男科医院’,挂着我的照片,旁边还配有我的题字,但字显然不是我写的,连名字都给弄错了,把我名字里的‘禄’写成了忙碌的‘碌’。”
除了陌生人,一些“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也乱用郭院士的招牌。“学术会议上,和一个晚辈合影,照片第二天就被挂在他医院门口,旁边还写着我是他们的高级顾问、特邀专家、名誉领导等。”为了防止自己频频被利用,郭院士再也不敢轻易参加会议、活动,更不敢随便与人合影。
对医生来说,比冒名更痛心的,是病人被所谓“名医出诊”迷惑,没病当成有病,小病当成大病。“那家医院是你开的,把我治坏了,你得赔偿。”“你的医院不科学,化验报告作假,我要打官司告你们。”郭应禄时常面对类似这样的质疑。耐心解释后,有病人问:“难道你不顾及名誉吗?怎能一直忍受‘被出诊’?”郭院士回答:“我实在弄不过来啊,在广东90%的男科医院都有我的照片。”
记者在网络中搜索“郭应禄”三个字,并随机打开一个名为“深圳幸福男科医院”的网页,发现郭院士被该机构称为特聘技术顾问。记者拨打网页上公布的咨询电话,表示想要挂郭院士的号时,工作人员直言:“郭院士是我们的客座教授,前段时间刚过来出诊一次,这个月不会来。想要看病可以找他徒弟,我们的雷杨梅主任。”对此,记者第一时间向郭院士求证,他表示,从没听说过这家医疗机构,也没去那里出过诊,更没有这个徒弟。同一个网站上,记者还看到我国著名性学家、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马晓年教授也被称为特聘技术顾问。记者向马教授求证后,同样确定这是条虚假宣传。
其实,“被出诊”的名医不在少数。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中医泰斗、北京医院教授李辅仁讲到自己被冒名的经历,90多岁的老人非常担忧。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尹佳也吃惊地发现,网络上一家名为西安牛皮癣治疗中心的医疗机构,声称自己在该机构治疗皮肤性病,而这个根本不是她的专业领域。
多位专家联合发起曝光活动
曝光“名医被出诊”活动开展后引起很多的关注和参与。《生命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该活动的两位发起人,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和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
庄一强说,发起该活动有三个背景:一是去年3月,他启动了曝光“虚假医药广告”活动,主要针对名医“被代言”药品、保健品的行为,那时就发现医生常常“被出诊”;二是去年国家出台若干文件支持社会多元化办医,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进入医疗行业,而“被出诊”一般都发生在民营医院,发起这个活动也是为了行业治理;三是推动医生多点执业以来,有些名医除了在本院出诊外,确实可能到其他医院工作,真正的多点执业和“被出诊”就容易混为一谈,需要帮助患者分辨真伪。
廖新波具体分析了“名医被出诊”的三种形式,一是“张冠李戴”型,医疗机构和某些名医签好协议,或是根本没有协议生成,专家未到医院出诊,医院让其他医生冒名顶替;二是“徒有虚名”型,医疗机构挂出了名医信息,但是专家并不出诊;三是“无中生有”型,即医疗机构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包装,冠以各类头衔,使其“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无论哪种形式,都具有欺骗性,都会使患者和有关专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呼吁各界共同打假
廖新波认为,名医频繁“被出诊”主要有四点原因。首先,部分患者盲目求医。无助、迫切希望病愈的心理,会让他们想去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生,又因自身医学素养不高,对专家产生依赖性。其次,部分医疗机构冒着受法律制裁和道德谴责的风险让名医“被出诊”,主要目的在于不菲的治疗费用和名医效应,从而提高医院收入和知名度。再次,行政部门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均未对“名医被出诊”现象做出界定,即便以当前法规做出最高额度处罚,也仅罚款1万元,这与可观的经济利益没有可比性。另外,目前行政部门的监管并未建立常态化机制,执法过程常涉及到多部门的协调,执法力度仍然不够。最后,“被出诊”专家和患者维权意识不足。受侵害专家因精力有限,主动检举、维权的并不多,大多没有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而患者在未知情状况下,只有等到被误诊或耽误治疗时,才会想到维权,这些都给不良医疗机构心存侥幸的机会。
在廖新波看来,“名医被出诊”是一种明显违法的现象,必须由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协同遏制,从以下三个途径解决:第一,可通过医学科普进社区、电视节目、讲座、微信、微博、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形式,加大医学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公众医学素养。只有这方面提高了,公众才能主动辨别真伪;第二,多方监管,不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严厉惩处违规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坚持从重原则,迫使其提高自律意识。同时,发动媒体积极配合,对违法医疗机构进行曝光,加强打击力度。第三,提高专家和患者的维权意识。专家如发现自身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不能听而任之、置之不理。而应收集证据,主动向公安机关和媒体举报和曝光,情节严重的话,应向检察机关提起诉讼。患者一旦发现“名医被出诊”,甚至导致自身病情贻误,应保存证据,并立即向公安部门和卫生部门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