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中国肾性贫血诊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发布
2020-11-27 编辑:刘军
2020年11月26日,由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编制的《中国肾性贫血诊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发布,这是首部中国发布的《中国肾性贫血诊疗的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绝对或相对生成不足,以及尿毒症毒素影响红细胞生成及其寿命而发生的贫血。201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CKD)患者约1.2亿,基于中国临床试验数据,CKD患者贫血患病率显著远高于普通人群,在透析患者中贫血患病率高达90%以上。CKD合并贫血的患者全因年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中位数(包括门诊和住院)中位数是CKD非贫血患者的4倍;以CKD为第一诊断的患者中合并贫血患者的年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中位数(包括门诊和住院)是非贫血患者的12.46倍。中国CKD贫血的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肾性贫血,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组建的由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专家组成的指南编写委员会,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CKD贫血相关临床指南,结合中国临床研究证据;补充完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中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和《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及其2014年、2018年修订版;经过6次专家讨论会,进行修改和定稿,共同编制《指南》,包括8个部分,合计59000余字。
本次发布会由指南编撰专家组成员陈香美院士致辞开场,并详细介绍了中国肾性贫血诊疗的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要点:针对如何规范诊断肾脏疾病贫血?ESAs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如何评估铁状态以及铁剂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非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方案?肾移植、儿童、老年与糖尿病患者的贫血治疗方案?如何规范应用HIF-PHI?6个主要临床问题。
指南编撰专家组成员陈香美院士、孙雪峰、林洪丽、倪兆慧等4位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谈到,肾性贫血指南增加了新的治疗方法,中国也是最先将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这类药物纳入到指南当中。专家组重视来自中国的临床证据,特别是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由中国领先全球完成的临床试验。肾科领域患者的疾患,有待更多优质的药物来治疗。希望这类药物的成功,能够带动在肾科领域的医药创新,造福更多的患者。
陈香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洪丽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孙雪峰教授 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副所长
倪兆慧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主任
据了解,该指南基于近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纳入最新治疗方案的临床指南,保持时代科学性;结合中国临床实践诊疗现状,制定适用于中国人群的特色指南。指南全面系统的规范了肾性贫血治疗的总体原则,监测指标、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并为国内开展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指导意见。随着指南的公布和推广,能进一步规范肾性贫血诊断、药物的合理应用及患者管理,提高中国肾性贫血诊疗水平,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与社会医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