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月12日是“世界肾脏病日”。众所周知,肾脏疾病是一种顽固、疑难、隐匿的疾病,一旦延误诊治,患者最后只能依靠支付巨额费用进行透析治疗来延续生命。因此,肾脏病又有“隐形杀手”和治疗中的“富贵病”之说。肾脏病防治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阶段性,防得好,治疗才能更加有效,早防早治,始终是上策。
肾脏病防治现状令人担忧
提及慢性肾病,多数人想到的是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等。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太过狭义。慢性肾脏疾病的真正概念是:验尿、验血,做B超、CT,测量肾脏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只要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出现异常、时间超过3个月,都叫“慢性肾病”(简称CKD)。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9年美国CKD患病率为11.5%,日本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2008年北京地区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即每10人至少有1人罹患CKD。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超过10%,尿毒症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三到五。我国大概有超过100万名尿毒症病人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目前,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约有20~30万人,以每名透析患者每年需花费10~15万元治疗费用计算,国家每年支出的费用和患者家庭持续10年支付的费用都是非常庞大的。
肾脏病与心血管疾病是一对“难兄难弟”
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患冠心病的几率比普通人群要高20倍,心脏疾病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心脏与肾脏好比一对“难兄难弟”,肾脏疾病的发生会加速心脏病恶化,而心脏隐患又很可能加重肾脏病,即肾脏病与心脏病“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肾脏病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保护好心脏。
建议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必要的话做B超及肾功能检查;而患有糖尿病的人,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适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接受规范化治疗。
慢性肾病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眼睑及小腿水肿、血尿、尿液颜色加深、尿中泡沫增多、高血压、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夜间双腿抽筋等。中晚期则表现为:高血压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贫血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胸闷,严重者甚至在出现恶心、呕吐、昏迷后才被发现。
但上边提到的早期表现其实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很多人并不一定出现。所以对患者而言,有症状出现是幸运的,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早期是无症状的,等到中晚期出现症状后就已经错过了可逆转治疗阶段。因此,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肾病十分必要。
慢性肾病防治警惕心理误区
人们在慢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普遍存在误区。“身体好没必要定期体检”、“肾功指标高一点没问题”,以及抵触透析、不积极治疗等,都是目前市民和慢性肾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误区。这对慢性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十分不利。
肾脏疾病又称为“隐形杀手、沉默杀手、温柔杀手”等。罹患慢性肾病早期出现水肿、血尿的几率还不到一半。有些患者出现水肿、血尿是一过性的,即使出现水肿、血尿症状,往往几天甚至一周就自行消失了。有些患者很少定期体检,或在拿到检验报告后发现肾功指标刚刚高出上限一点,却没有引起重视。对此,我认为肾功能指标出现问题,病情其实已经很重了,肾功能没有出现问题并不代表肾脏没有问题。
而在治疗上,患者抵触透析、不积极治疗、治疗不规范的现象也很常见。慢性肾病的诊治分为“三级预防”:一是日常体检、自检提前发觉疾病;二是明确肾脏疾病后积极、正确、科学治疗,防止、延缓肾脏疾病加重,出现尿毒症;三是当已经出现终末期肾病时仍要积极、正确治疗,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肾病的发病诱因多种多样,但临床证明以下人群的肾脏病发病率较其他人群要高:一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人和有肾脏病家族史的人;二是患有代谢性疾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慢性泌尿系感染者。
饮食注意5要点
肾脏疾病患者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上注意少盐,少吃肉类,特别是白肉和红肉,但可适当食用鱼肉。因为家禽、家畜的肉类一般富含饱和脂肪酸,鱼肉更多的是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2.吃水果要谨慎。当患有肾衰竭的同时血钾又比较高,患者不能吃香蕉、橙子、蘑菇等高钾食物。
3.少吃虾、蟹等海鲜以及比较油腻的食物。
4.注意防止感染,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这些常见的“小病”,却存在着诱发肾脏疾病的巨大风险。医学研究证明,上呼吸道感染与某些肾脏疾病的发病存在着客观联系。
5.注意避免劳累,劳累会使肾血供减少,影响肾脏功能。运动也不能过于剧烈,要保证肾脏供血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