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中如有蛋白质,可通过酸化尿液加热后变混浊而检出,称为蛋白尿。人体肾脏就像一个滤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就好似筛子。正常情况下,它可筛过小分子蛋白质,其中98%在肾小管被重吸收回体内,剩余的蛋白质与肾小管及其它尿路上皮细胞分泌的少量粘蛋白一起排出。所以,健康成人尿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24小时尿中含量约40毫克-80毫克,最多不超过150毫克。青少年可略高,但24小时应少于300毫克。由于尿中含有蛋白质量少,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故临床上习惯称正常尿无蛋白质。如果超过正常尿蛋白质的上限(即大于150毫克/日)时,用常规定性检查可测出来就称为蛋白尿。
什么是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又称良性蛋白尿。有些身体健康但敏感性高的人受到刺激时能引起蛋白尿。刺激消除后,蛋白尿随即消失。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肾血管一时性痉挛:寒冷、疼痛等因素引起反射性的局部血管痉挛,致微血管壁渗透性增加,而引起尿蛋白。②姿位:脊柱前凸姿态,机械压迫左侧肾静脉而引起少量蛋白尿,又称体位性蛋白尿。⑧缺氧:在循环或呼吸障碍或剧烈运动时,机体所产生的酸量增加,可刺激肾组织,引起蛋白质溶解,上皮细胞脱落,并可形成管型,进入尿中。④血液中蛋白质的质与量异常:静脉输入蛋白质、血红蛋白或溶解的酪蛋白,进食过多的蛋白质时,也可有暂时性蛋白尿出现,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超过0.2克。
什么是直立性蛋白尿?
平躺位时尿蛋白排泄量属正常,而直立位时的排出量超过正常,这种只存在于直立位,在卧位时消失的蛋白尿,称为直立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有如下两种表现形式:
(1)间歇性:指直立位时尿蛋白不一定每次都增多,常见于生长发育迅速的青少年。
(2)持续性:在直立位时,尿蛋白排出量均超过正常。直立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至今仍有争论。一种认为它是良性的、暂时的状态,无肾脏病变存在,这与多数人的实际情况相符。但也有人认为,其中有一些是肾炎的早期表现。应注意轻型肾炎或肾炎恢复期也可出现直立性蛋白尿。
临床诊断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一般健康状况良好,无心肾病史。②肾功能、血压正常,无水肿及血尿等异常表现。③血生化、尿路x线检查或同位素肾图均正常。④尿蛋白卧位时阴性,立位时阳性。⑤直立试验阳性,即令病人排空膀胱,留尿检查;然后取直立位,头枕部及足跟靠墙,后腰垫一小枕使腰部前挺,直立15~20分钟后再次留尿。如直立位前尿蛋白阴性,直立后尿蛋白明显增加者为试验阳性。⑥蛋白尿选择性地随体位而变化。直立性蛋白尿发生机制不完全清楚,认为与血液动力学和内分泌激素调节改变有关。据推测,直立可引起滤过分数增加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产生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预后良好,大多数于青春期后30岁前,尿蛋白转为阴性。一般不需治疗,可正常饮食及活动,但应防止剧烈运动,注意营养,改善及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
什么是运动性蛋白尿?
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是运动后的正常反应。已有许多报道表明,田径(尤其长距离项目)、游泳、足球及篮球等运动后,尿蛋白检查的阳性率较高,蛋白尿程度与活动程度及持续时间成正比。运动性蛋白尿的发生机制还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外伤、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肾血管收缩造成的缺血及肾小球基底膜渗透性改变等有关。当年轻人在安静时尿无异常,在运动、行军或操练后,尿内出现蛋白质,而不伴随其它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并在数小时内消失(一般不超过24小时),要想到运动性蛋白尿的可能。但在小运动量后出现大量蛋白尿时,应除外器质性疾病的可能。运动性蛋白尿不需药物治疗,经休息、调整运动量或身体逐渐适应后,尿蛋白的排出量可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什么是病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哪些疾病?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全身或局部病变所引起的蛋白尿,在病变未痊愈前持久存在。常见的疾病分如下两类:
(1)全身性疾病:①发热期蛋白尿:可发生在任何发热的病人,尿中有蛋白和管型,但红细胞不增多,热退后复原。②胶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及硬皮病等。③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亚急性心内膜炎等。④其它:如糖尿病、痛风、肝硬变、牛皮癣、多发性骨髓瘤及淀粉样变性等,均可发生蛋白尿。
(2)肾脏病变:①肾小球肾炎。②肾病综合征。③肾盂肾炎。④肾血管疾病。⑤肾小管疾病。⑧肾小管性酸中毒。⑦低钾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