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称为肾性水肿。肾性水肿是某些肾脏疾病的重要特征,轻者仅体重增加(隐性水肿)或晨起或眼脸浮肿,重者可全身肿胀,甚至腹(胸)腔大量积液。
发病机制
1、肾小球过滤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炎性渗出物和内皮细胞肿胀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变窄或闭塞,肾小球血流量减少,滤过减低;慢性肾小球肾炎由于大量肾小球纤维化而丧失功能,使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而影响其过滤率,这是肾性水肿产生的主要机制。
2、球管平衡失调:肾脏疾患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损害较轻,能保持较多的水钠重吸收。如肾病综合征时由于肾脏本身排除水钠障碍,球管平衡失调以及肾血流量重新分布。肾神经活动增强,利钠激素生成抑制,使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而家具水肿。
3、过敏毒素:肾小球肾炎时的免疫损伤激活补体产生过过敏毒素,使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水分和血浆蛋白深入组织间隙而产生水肿。
4、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肾脏病变时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素分泌增多,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使肾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多而产生水肿。
5、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病综合征时,由于大量的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丢失过多,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当白蛋白低于25g/L时可引起全身水肿甚至腹(胸)腔积液。
6、心功能不全:肾脏疾病若同时伴有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因素可引起心功能不全,从而可加重水肿。
病因与临床分类
1、肾炎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主要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使肾脏排除水钠障碍而导致水肿,多可见于各种肾小球肾炎,临床上多伴有少尿、血尿、高血压和肌酐清除率降低等。
2、肾病性水肿(凹陷性水肿):主要因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以及血浆蛋白及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引起水肿,多见于肾病综合征。临床上可有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甚者可伴有发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会阴水肿等。 此外,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及其他肾脏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时均可出现肾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