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着眼于早,防重于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人口老年化,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多,其发病还有年轻化的趋势。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不仅作为原发性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成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甚至发现血尿酸是肾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风险甚至高于尿蛋白量。所以我们要重视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早期防治,尤其要力倡中医“治未病”的防治理念,既要重视未病防病,注意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及脑、沙丁鱼等,减少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戒酒,以减少外源性尿酸的生成;更要重视已病防变,除了更严格的饮食控制外,还要通过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和碱化尿液,提高尿酸盐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口服降尿酸的药物,从而可避免尿酸性肾病的发生和由此导致的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2. 辨识急、缓,分段治疗
尿酸性肾病通常分为慢性尿酸性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由于急性尿酸性肾病存在于骨髓异常增生、恶性肿瘤等治疗后的特定条件下,尿酸性肾结石则存在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由于脱水尿液浓缩而形成结石,此二者在临床较为少见。而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慢性尿酸性肾病,对于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中医辨证常须要抓助本虚标实两方面进行辨证治疗。但由于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多存在急性的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并且成为其病程中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故在实施标本治疗时应区分痛风发作期及缓解期的不同阶段而区别对待,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应归属“痹证’范畴,其病机的主要方面是以湿热痹阻经络、关节为主,其虽有脾肾亏虚的本虚一面,但以标实的方面更为突出,故当急则治标,治当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通络止痛,以刘氏蠲痹定痛方为主方加减,对于合并有下焦湿热蕴结成石者可伍以清热通淋法,加用八正散。在发作期,除了口服中药外,结合双柏散或紫金锭等中药外敷和中药药浴法以改善痛风性关节炎的局部症状。俟其痛风性关节炎症状缓解后,再从本虚标实,以本为主的标本兼顾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急剧增高的血尿酸对肾脏功能构成较大威协,特别是已有明显肾脏损害的患者。对于发作期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肾功能。所以,区分痛风发作期及缓解期,紧紧抓住发作阶段的标实证,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保护肾脏至关重要。
3.综合治疗,协同奏功
由于慢性尿酸性肾病大多病程长,在病程进展过程中本虚标实互为因果,病理上的恶性循环不断的运转深入,临床上既有肾脏本身的病变,又有肾外多个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临床上必须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以应对复杂多歧的局面。如对于急性发作期尿酸性肾病的治疗既要运用西药降尿酸的治疗手段,也要发挥中医辨证治疗的长处,通过中西医结合以产生协同的疗效;既使在非痛风发作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亦具明显的优势。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多种中药具有明显的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降低尿酸的作用,部分中草药还有改善肾血液流量,减轻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对肾小管上皮和肾间质的损害的作用,在尿酸性肾病发病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环节上均有用武之地,如薏苡仁、土茯苓、茯苓、车前子、黄柏、苍术、蚕砂、泽兰等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而威灵仙、秦艽不仅具有增加尿酸排泄,抗痛风作用,并可促进尿酸溶解。大黄、当归、泽兰甚至还能抑制尿酸合成,改善肾血液流量,减轻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对肾小管上皮和肾间质的损害,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渗出和局部关节肿胀疼痛的作用。在不违备辨证论治前题下,合理选用这些中草药确能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之长。此外,在痛风发作阶段还应注意不同给药途径用药的综合治疗,如双柏散或紫金锭等中药外敷和中药药浴法等。并可结合针灸等治疗方法对改善痛风性关节炎的局部红肿疼痛具有显著的消肿止痛作用。在痛风性关节炎非急性发作阶段,如果患者存在关节隐痛,无明显红肿,可采用活血散外敷,中药活血通络,伸筋止痛剂足浴或熏蒸,也可缓解局部疼痛。在静脉用药方面,对尿酸性肾病患者的痛风发作阶段,可选择具有清利活血的中药脉络宁静脉滴注,缓解期也可选择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静脉滴注增强活血通络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