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尿毒症本不是绝症,就是因为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案,一再延误、反复加重,最终危及生命,所以被人们看成是绝症。那些走入误区的病患和家人,越治越重、越治越穷,无奈地挣扎。其实肾病、尿毒症的治疗误区,从一开始就可以避免。
误区一:激素能够治愈肾病
很多病人发病之初感觉倦怠,双腿沉重,早上起来后,脸部浮肿,象“胖了”一样,到医院检查,发现小便中有蛋白或潜血,被确认为肾病。
肾病的常规治疗,往往采用口服激素、雷公藤、环磷酰胺等药物来控制尿蛋白、潜血。刚开始治疗效果还明显,化指标很快好转、消失,但遇到感冒、劳累又发作。于是,又开始使用激素,如此反复,一次比一次加重,渐渐出现恶心、呕吐等肾功能不全症状。
其实道理很简单,小便中出现蛋白和潜血是因肾小球基底膜受到了严重损伤,单纯使用一些控制性药物,从指标上看尿蛋白、潜血暂时消失了,并不等于肾病治好了,这些激素类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治标未治本,指标今天下降明天又会上升。
误区二:指标降低证明肾病好转
对于各种早期肾病,如果只重视尿蛋白、潜血、白细胞、脓球的控制治疗,单纯的把指标降下来,而不对肾脏病变的原因进行治疗,最终会出现肾脏功能下降,血液中大量毒素蓄积,血肌酐、尿素氮不断升高。
传统的治疗办法认为:只要使血肌酐、尿素氮化验指标下降了,肾病就得到控制了。于是给患者口服爱西特、淀粉、尿毒清、金水宝、肾衰宁等肠道排毒药物,用来降低肌酐、尿素氮。却忽视了对已经严重病变的肾脏本身的功能就行修复,这样在服用这些降低指标药物的同时,肾脏也会受到大量药物的侵害,肾脏功能迅速恶化,从而失去了非常宝贵的治疗时机。患者逐渐出现严重的贫血、频繁呕吐、不能吃饭、厌食、血压高、小便明显减少、睡觉不能平卧、胸闷憋气等尿毒症症状,不得不走上长期血液透析或换肾的道路。
误区三:透析,无法摆脱
西医认为,尿毒症患者如果开始了血液透析,要想摆脱掉是不可能的,但事实却不尽如此。因为每个人的原发病不一样,导致出现尿毒症的原因及诱因也不完全一样。如果能采取有效的办法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摆脱血透是可能的。
很多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多是病情长期稳定,血肌酐、尿毒氮也相对稳定,并未到非透析不可的程度,残存的肾功能部分仍很可观,但往往由于感冒、发烧、肺部感染、腹泻肠炎、泌尿感染、高血压控制不良,外伤或是与别人发生纠纷情绪激动,或者工作疲劳未注意休息等情况,导致病情发生恶化而透析的。对于此种情况,如能采取“海洋生命循经护肾疗法”解决原发病,使患者拉长透析间隔的时间,最终摆脱透析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不抓住机会迅速正确的治疗,肾单位大量坏死,最终无法逆转,就只有依赖透析了。透析带来的巨大费用和不适,成为肾病患者和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
误区四:换肾,最好的解决办法
近几年媒体对换肾等器官移植的悲情故事宣传,使得不少人一听尿毒症就联想到换肾。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幸运地换肾成功,因为肾源太少,如果不是直系亲属能够提供,按照我国的法律,等待尸体肾的机会而且又能配型成功的太少了。而且并非每一次移植都能成功,万一失败,病人还要继续接受透析治疗,甚至面临再度换肾。
还有一些疾病是不建议换肾的,如一些患者有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正常的, 有肾炎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有尿路感染及伴有下尿路梗阻者,均不建议作肾移植。
其实换肾并不能一劳永逸,移植术后,病人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每月需要相当的费用,算起来与透析差不多。美国医疗专家统计:换肾后的平均生存期为7年,而中国肾脏移植后生存期一般为5至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