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知道袁姗姗医生:宝宝哭闹“提需求” 你听懂了吗?
2018-08-21 悟空
有一颗文艺的心却走上从医之路,新手妈妈却掌握解锁婴儿语言的“秘诀”,一个儿科医生却懂十八般“武艺”,“学习”一直是袁姗姗前进路上不变的主题和动力。
文艺女青年从医
“本是女文青一枚,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想选个汉语言文学或者英语,但因为家里的缘故,后来却成了一名医生。”
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袁医生成为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名儿科医生。在医院工作期间,她既感受到孩子的脆弱,也见证了极强的生命力。“一方面我自己喜欢孩子,另一方面觉得孩子自身的自愈能力比成人要强,看到小孩们好起来,觉得很开心。”
急诊、门诊、病房,三个地方轮流值守,在血液病病房里,几乎每个患儿都让袁医生记忆深刻。白血病儿童,有小月龄发病的,也有到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的疗程比较长,在病房里一住就是几个月,需要定期接受化疗、符合条件且配型合适的需要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间长了,医生护士们也就和他们熟悉起来,成为朋友。有些化疗后的患儿免疫力较低,一旦感染了,生命在加速流逝,但也有一些孩子勇敢战胜病魔。“处久了,看到孩子离开心里说不出的难受,看到孩子们挺过来了,真的为他们高兴。”
8年的从业经历,让她对儿科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份工作除了忙碌,更多的是带来温暖。
不能让孩子成为城市里的留守儿童
2016年,一直和小孩子打交道的袁医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小天使”。初为人母,她希望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在医院忙得昏天暗地脚不沾地之后,回家看一眼孩子倒头就睡。“不能让孩子成为城市里的留守儿童。”袁医生辞去了公立医院的工作,全身心投入照顾孩子。
儿科医生照料孩子是不是更加得心应手?袁医生笑着否定,天下父母都一样,哪怕夫妇俩都是专业的儿科医生,遇到自己小孩生病了,反而因为知道的更多而担心更甚。
袁医生跟我们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一天早上宝宝醒来反复呕吐,精神状态很不好,昏昏欲睡,一直指着自己的肚子说痛,不肯吃东西。同是儿科医生的宝爸很担心,认为宝宝一直在阵发性哭闹,腹肌比较紧张,疑似摸到腹部包块,不能排除肠套叠。顾名思义,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病症多发于婴幼儿时期,重则会使导致缺血、肠坏死。宝宝的症状与肠套叠十分相似,爸爸提议尽快带着宝宝去做个B超。袁医生则认为宝宝只是胃肠型感冒,结果到了下午,宝宝就恢复活蹦乱跳了。
“以往总是觉得家长们太紧张、小题大作了,孩子一发烧就往医院跑,一天甚至跑好几回,不仅对孩子的病情没有帮助,还浪费了医院的医疗资源。当了父母之后,更加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也许只是希望从医生这里缓解一下焦虑的情绪。”
听懂宝宝“提需求”
为了更好照顾孩子,在医学的道路上学习更多知识,袁医生在休息期间进修了“睡眠顾问”和“婴儿语言”两门专业课程。
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她发现了宝宝出现一些睡眠问题,如“奶睡、抱睡、白天睡眠时间碎片化”等等,作为一个儿内科医生她更倾向于从病理的角度寻找孩子的睡眠问题。而睡眠课程则是从行为习惯方面关注孩子的睡眠问题,从而进行调整纠正。通过学习课程,内外结合寻找原因,显得更加深入全面。
“婴儿语言”则是一门更有趣实用的课程。
Neh(呢)—“我饿了”,宝宝通过吮吸反射,舌头抵住上颚时的哭泣声。
Owh(嗷)—“我困了”,有点像在打哈欠时发出的声音。
Heh(嗨)—“换尿布”、“衣服太紧”等,代表宝宝皮肤不舒服。
Eh(咿)— 打嗝了,表示宝宝吃太多或太急了,想打嗝。
Eairh(饿儿)—宝宝肠胀气或是肠绞痛。
“很神奇吧?不同的哭声是孩子在向你‘提需求’。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无法准确分辨孩子哭声对应的生理需求。”
袁医生为家长们讲解“婴儿的五种哭声”
袁医生学习的澳洲邓斯坦婴儿语言项目(DBL),是1998年澳大利亚一名叫普莉希拉·邓斯坦的音乐家妈妈发明的,她联合其他科学家进行多年深入研究,最终成功破译了这门“婴语密码”。
大人们饿了困了都可以用语言表达,但宝宝还不会说话,只能通过哭声来向父母传递他的需求。如果家长能掌握孩子哭声的含义,就能给予相应的安抚方式,帮助宝宝解决问题,宝宝也会感到十分安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不断增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周期。
袁医生介绍,在DBL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更加鼓励父亲参与其中,这与现代儿童保健的提倡的科学喂养观念不谋而合。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亲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孩子的性格、行为塑造有重要影响。在父亲普遍“缺位”的年代,这种回归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要读懂孩子,哭声就是读懂孩子最好的窗口。婴儿语言已经在国外发展了十多年了,2016年才由新加坡一个护士引入中国,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应该尽快学会听懂宝宝们的‘语言’。”袁医生把婴儿语言融入在儿童保健的项目中,不仅在指导家长科学喂养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让更多家长认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日常对孩子的看护中,还通过线下讲座、活动向更多家庭传递国际化的科学儿童喂养保健知识,妈妈们都认为十分实用。
练就儿科医生“多面手”
2017年末,袁医生加入妈咪知道,在妈咪知道佑儿诊所任儿内科兼儿保医生一职。从公立医院到私立诊所,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转变,更是业务范围和自身综合能力的转变。
袁医生为孩子查体
在近40分钟的诊疗时间里,医生通过与家长沟通,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从而对症下药;而家长也清楚孩子的状况,焦虑的情绪得到舒缓。充分的交流在公立医院是“奢侈品”,医生和病人都处于焦虑之中,医患关系紧张得像绷着一根弦。“以前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病人的心情,只是真的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顾及他们的情绪。”如今,袁医生会在诊后主动添加家长的微信,根据孩子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回访时间,及时掌握孩子的康复情况,帮助家长解疑答惑。
“在医院病人看完就完事了。现在不仅在诊中和病人详细交流,诊后随访,还要做选题、制作PPT到其他机构讲课,有时还写科普、录制视频课程,很多新的东西要学习。”继“妈妈”这个身份带来的新技能,袁医生在妈咪知道又收集了十八般才艺在身。
袁医生为新手爸爸妈妈们讲解哺乳喂养技巧
私立诊所的培训系统和慢节奏让很多医生释放个性和天赋,展现了“多面手”的潜能。在妈咪知道,每个医生入职前,有专业团队培训医生如何与客户沟通,细致到语气、用词;在随访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医学科普应该如何做得通俗易懂;课程规划如何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这些,都是公立医院的培训系统比较缺乏的,而恰好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私立诊所看重的服务。
“涉及儿童的医学知识太多了,感觉拼命学都学不完。但是慢慢来吧,我觉得现在这种状态挺好的,每天都接触到新的东西,不断在提高。”
【医生简介】
袁姗姗,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八年。同时也是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乳喂养指导师,澳洲邓斯坦婴儿语言认证讲师。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儿童健康管理,儿童睡眠指导如频繁夜醒、睡眠习惯调整等,母乳喂养指导、辅食添加、0-3月龄宝宝哭声判断等。
如需预约袁姗姗医生,请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进行预约。
http://api.easyhin.com/p/webapp/client_doctor.html?id=222&spot=64
【妈咪知道简介】
妈咪知道是为母婴及儿童提供全天候、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科技医疗服务品牌。线上【妈咪知道App】为母婴健康咨询平台,独家签约3000名重点城市三甲级医院产科、儿科医生,累计服务超过600万妈妈用户。线下【妈咪知道儿科】依据并遵从“循证医学”的诊疗方法,打造出儿童营养、儿童口腔、儿童保健等明星特色项目,为孩子提供国际标准的医疗服务,至今在北上广深开设7家儿科诊所。此外,妈咪知道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合作引进港式医疗,也是支付宝母婴咨询服务独家供应商,并相继获得软银、晨兴、复星、周大福及分享资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