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王皓宇——用准确全面的世界观认识中医药
2021-10-29 中国医疗健康网
假如我是一名人力资源的面试官,我需要了解面试者的性格、能力以及入职以后适合担当的工作岗位。为了充分了解面试者,我将从面试者的身体上取一小块肉、再抽点儿血,通过对面试者的肉体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微量元素测试,来得知面试者的性格、特点,工作经验以及确定其合适的岗位。
这是一个假设,如果我真的那么做,我的老板和同事一定认为我疯掉了,也不会有一个人来参加这个奇特的面试,除非那个人也疯了。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通过一定流程的沟通、问询,让面试者提供他的个人经历和工作经验,通过他(她)的学历、教育水平、言谈举止、表达能力、专业问题、经历和工作经验来判断面试者的性格,以及是否可以匹配需要的工作岗位。这似乎是一个笑话,但现实中,现代的医院恰恰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了解人体和检测疾病的。我们知道,人体远远比一个物体或者机械系统更高明和更复杂。身体至少有“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软件”就是我们的性格特点,想法、思维方式、情绪和感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体的“软件”对“硬件”有强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例如,愤怒会导致失眠、气血上冲头顶,很多老年人因为发怒会导致中风和血管破裂;恐惧会导致脸色发黑、无力,严重时会导致大小便失禁;思虑会导致人失去正常的胃口,长久会变得消瘦……。从全面综合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者一个生物的属性和特点是由其“经历”或者“经验”造就的。
比如,一个生活在1942年的德国家庭的小男孩,其父亲是纳粹的资深盖世太保。小男孩问:“爸爸,我们为什么要杀犹太人呢?”他爸爸解释说:“孩子,你还太小,你不懂,如果我们允许犹太人活下去,他们就会造成人类退化、灭绝。如果是希特勒创造了这个世界,或许他会让不同的优等民族和劣等人和谐相处。可是世界不是希特勒创造的,他只是发现了这个规律,不能让犹太人继续繁衍导致人类退化。如果我们不服从这个法则,我们也不会有好下场,懂了吗?”这个德国小男孩长大后可能也会长期憎恨犹太人。
一位从小成长在新疆、经历了新疆气候特征和长期保持新疆饮食特征的维族小伙子可能长着高鼻梁、深眼窝。一个从小生长在广东,经历了广东湿热气候的客家人可能长着黝黑皮肤和大嘴巴。这个原理也适用动物和植物界,甚至更多领域。生长在东北黑土地(生长环境)、“经历”了霜降(“生活”经历)以后的胡萝卜可能格外香甜美味;经历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的兰州产的葡萄可能比湖北的葡萄更香甜;而经历过湿地、潮湿气候生长的湖北粉藕味道又远远好于河南水塘中的藕;经历过柴火(火更自然)烧烤的走地鸡(经历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野“鸡生”)的味道远远胜过微波炉(产生的热量不自然)烧烤的饲料鸡(经历了拥挤不堪、恶臭的养鸡场短暂“鸡生”);经历过母亲亲自下厨的手擀面(经历过带着爱心和关怀气场的面条)远远超过超市机器按压的面条(经历过机械的压榨和刺耳的噪音)的味道……。
实际上,生活中的上述情况比比皆是。蒸熟八成熟的米饭和完全蒸熟的米饭没有显著的化学结构变化,但是八成熟的米饭会导致腹泻,而完全熟的米饭却不会;对于肠胃不好的人,烧开后晾凉的水会不会导致腹泻,而生水却会导致腹泻(开水经历过升温降温的过程),而化学成分却都是H2O;从化学成分看,萝卜和人参的结构很接近,因此,很多西医师和营养师宣称萝卜和人参没有啥差别,但真正的中医师从来不会用萝卜来代替人参,而且其性质是相反的(天然人参生长周期极长,而萝卜却很短);实际上,即使相同的原材料和厨具,国宴大厨做出来的菜肴和我做出来的菜肴味道实际差别非常巨大……
显然,目前现代医学常以化学分析为手段的方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用“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来分析使用中药的方法更是南辕北辙。在本次疫情当中,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宣称的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不仅低级可笑。更可悲的是,未经中医同意,强行把西医的“冠”安在了中医的头上。像双黄连、板蓝根这样的所谓中成药,本质上就不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病原理,本质其实还是西药。因为中医根本不是用这种视角和机理来认知疾病和使用药物的。这些年,大量的中药西用,不仅损害了中医,滥用了中药、而且从根子上损害了人们对中医药的正确认知,误导了普通大众对中医药的理解,严重损伤了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人类从对神的崇拜逐渐转化为科学崇拜,相对于多元、立体的茫茫宇宙,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认知依然只是沧海一粟。不仅如此,现代的教育体系和认知方法更是将很多人引入到科学迷信的单一歧途。真正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包容和海纳百川,而不仅仅唯我独尊。现代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博士,准确的说应该是“窄士”。古人创造博士这个词的时候,是因为其学问广而且注重横向联系。但现在的博士,学问基本都集中在一个极小的范围领域内,横向的联系被严重削弱。世界本来就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综合立体场,学问因为广而博,因为注重不同领域的内在联系而更有深度。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牛顿、达芬奇等,都是纵横百家、海纳百川的大学问家。
中医的理论,集中体现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三本经典中。《黄帝内经》以博和广称奇。全书162篇,从宇宙规律、天体运行、自然地理、气候风貌、人体内在联系和形态等全方位展示了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深刻的揭示了人处于自然当中的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提出了防护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系统性方法。《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内涵,以系统性、逻辑性、全面性为特点,大道化简的融汇了中医理、法、方、药思路,精准的提出了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治疗方法。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的典籍和源头,在描述一味中药时,虽然用词不多,却意味深长。重点是从该药物生长的地点、生长规律、喜好、形态、色泽等多方位去了解。如同一位智慧的人力资源面试官,总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去了解面试者的特点、习性,以便最准确将其安置在最能发挥价值的岗位上去。而非通过简单的化学分析来确定一位药物的真正属性。
我们很多人所迷信的科学方法,在许多领域、已经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带入到一个枯燥、单一的狭隘视角。